中国青年网福州7月24日电(通讯员 李慧芳)“围山而筑,山顶有石盈亩,巍然高出数丈,上镌‘龙东石’。”据了解,明洪武十年(1377年)江夏侯周德兴奉命造立城池,委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督造梅花古镇。三面临海,南建于沙冈,延袤三里,梅花镇海防古城由此而来。
7月10日,福州大学赴福州“追寻则徐足迹,弘扬爱国精神 ”实践队一行人来到位于长乐市东北角的梅花镇,探寻因御倭保疆而建的梅花古城的爱国故事,并在此展开了以“加强海防教育、弘扬爱国精神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。
驱倭寇力保疆土,抗外敌勇护家园
据悉,梅花镇在宋时即是海防重镇,至明朝倭寇猖獗,为驱倭保疆特建梅花城,以护海域边陲安定。古城环绕将军山而筑,“城高一丈八尺,广六尺,周六百四十八丈,女墙一千二百二十个,战楼二十有四,窝铺二十,为花岗石砌,辟东西南三门,东门濒海,南门面山,西门是水门,潮至时船可直抵城下”。
梅花镇部分城墙及东门一带至今保存完好,城内甘甜依旧的古井仍滋养着明代海疆卫士的后人。实践队员走在古城,感受到带着阳刚之气的古韵,站在六百四十余年的古城墙边上,依旧感受到当年抗倭时军民一心的坚强刚毅。
而如今,沿着海上丝路走向世界的梅花人,不少人第一个职业是武师,第一份创业是开武馆。这是这座海防古城的抗倭勇士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,古城内娴静安逸的烟火气息也正是守护家园的英雄们的夙愿所在。
古城老人谈抗倭,实践队员慕先贤
“梅花镇的人呀,大多都是当年明代抗倭英雄的后人,习武是梅花镇人的家族传统,不知不觉成了村风。”
走访途中,偶遇的老人对实践队员说起梅花镇古城先辈的抗倭事迹,年过九旬的奶奶满头银发,谈起这些英雄故事,神情显得非常骄傲。
据悉,梅花古城是海峡两岸保存较好的明代海防城堡。如今,城内古厝毗连,古道连接,古祠林立,古井涌泉,战争不再,生活继续,而抗倭英雄的爱国精神代代传承。
据介绍,明嘉靖38年,东南沿海倭寇横行,洗劫梅城,民不聊生,乡民背井离乡,四处谋生,苦不堪言。这时巡境梅花城的林位将军,率全城军民奋勇抗击,保家卫国,后积劳成疾,病逝梅城。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他的功德,梅花镇建庙立碑。歌颂好人好事,是为了使活着的人都以此为楷模,努力做对社会有益的事,让世间更美好。
梅花镇素有户不闭门、夜不失盗的好民风。清道光七年(1827年),镇里的人们就公议制定了《梅花乡约22条》,要求群众保家卫国,讲文明树乡风。这让实践队一行人对这座海防古城有了更多感怀,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就很值得敬畏,崇德尚礼的村约民风更让人倾慕。
梅花古城从未老去,乡井平民更须爱国
梅花镇的土地是红的,梅花滩的砂石是白的,斑驳的城墙攀附着墨绿的藤蔓,古城从未老去,抗倭英雄的事迹在梅花镇流传,爱国保疆的热血也在这里流淌。诚如林则徐所说,“乡井平民,亦尽足以制其死命。”
走在梅花镇的古道上,每一块古老的城砖,每一个口口相传的抗倭故事,以及每一幅驱倭保疆的墙画,都让实践队员增强了历史责任感,更深刻体会到林则徐所倡导的固守疆土、保家卫国的战略防御思想的现代价值。
“新时代的青年要多走进类似梅花镇这样的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好地方,感受前人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。”福州大学赴福州“追寻则徐足迹,弘扬爱国精神 ”实践队指导教师刘老师激动地说。
中国青年网:sxx.youth.cn/jxqc/sjjs/201707/t20170724_10364975.htm